■ 黃啟鍵 / 圖文
編者注:
黃啟鍵,1980年虎山中學初三畢業后就讀梅州師范學校。曾從事教師、機要員、政策研究和新聞秘書工作。曾任深圳市寶安日報社社長、總編輯。2006年4月起,先后在深圳市寶安區龍華街道、龍華新區、龍華區工作。
黃啟鍵從事文字工作多年,愛好閱讀和分享。近十年專注散文寫作,作品曾在各級報刊發表,偶有獲獎。2018年,創建“出門一笑大江橫”微信公眾號。深圳出版社把黃啟鍵公眾號號里102篇散文,累計25.6萬字,編輯成散文集《一滴敢報江海信》。2024年6月新書出版后,承蒙讀者厚愛,已第六次印刷,發行3萬本。從現在起虎中人微信公眾號將陸續轉發新書《一滴敢報江海信》的篇章。敬請虎中校友關注!
一方山水,必會孕育一方風土人文。
若問起大埔縣的大麻鎮有什么特點,往往土生土長的大麻人會一時語塞。而談起大麻古圩那條河唇街,話題可會多起來。
千里韓江自三河古鎮開始,往下八公里,便是大麻鎮。韓江縱貫大麻全境,在有著八座千米之高的山峰環抱之中,東西兩岸是低緩丘陵交錯的平坦之地。據史志記載,大麻舊稱“六福鄉”。相傳,大麻因古圩鎮附近曾盛產大麻(中藥,又稱火麻)而得名。
在韓江流域諸多河港圩鎮中,大麻圩鎮的街道可能是最不規則的。這個元末明初始建于韓江水路交通的街區,到清末民國初年形成了沿山而建,高低不平的六條街道。數百間店鋪承載了上下游山區民眾日用百貨、農副產品的流通集散。山中出產的柴炭竹木、山珍野味,田地里的米谷、薯果、蔬菜,養殖的雞鴨魚畜,乃至養生健體功效的藥根青草,應有盡有。手藝人開設的裁縫店、打鐵店、糖餅店、理發店、照相店等,門庭若市。藥材店、牙醫及診所,適應方方面面的需求。酒樓、熟食門店與小食攤點,相互照應,滿足四方來客的口腹之欲。農歷每逢四、九圩日,熙熙攘攘的人群會把五味俱全的市井煙火不斷推上熱潮。
漫步大麻圩古老街區,會發現不同時代留下的烙印。并不寬闊的街道兩側,大多為磚瓦、土木結構的兩至三層樓房,上方斜屋頂下,會看到突出的木陽臺如不規則的大木箱架在墻上,建筑立面因此顯得凌亂。下方則是商鋪,鋪面大部分是門與窗一體化的木制門柵,陳舊、古樸而衰頹。墻體大多沒作粉飾,表面可以一眼看出有的已把磚木做的主梁改由混凝土構造。麻中街坡度不小,兩邊混凝土結構的建筑倒是比較齊整。一樓鋪面前是窄小的騎樓,二樓開著大小一致的窗,三樓統一飄出一米見方的陽臺。從斑駁脫落的墻體,依稀可以辨認出這里曾設有銀行、郵電、僑批、糧食等機構。社倉街、上街、下街,可以從騎樓上、門面前看到萬泰和、和興祥、昌記、和記、粵華等諸多商號的名字,有些則雕刻著某公“紀念店”或樓名。
改革開放的進程加速了大麻農村城鎮化的步伐。鎮里在老街區上方的牛崗坪平整土地,開發了多條路面寬暢、集商住于一體的大街。商貿業漸成規模,呈現日新月異的時尚氣息和潮流。而今老街圩的繁華、旺盛不再,零星分散開著早午小食、日雜用品、理發、文具、民間中西樂等小門店,行人稀少。大部分門戶關閉的街道,偶爾打破寂寥的可能是外出人員的回歸,或前來探尋古鎮意趣的游客。
一次,我見到幾位上了些年紀的大麻人,他們不經意講起往事,印象最深的當屬河唇街了。這條街向下曲折延伸,一直通往臨江的大麻碼頭。他們在附近讀書的時候,曾在這里賣過家里的農產品。用多帶來蒸午飯的米換過小食店的“老鼠粄”、“筍粄”、肉丸、腌面,看過兩分錢即可租一本的圖書。印象最深的還是曾經在夜晚時分,從這里坐船,行程約六小時到汕頭迎接從“南洋”回歸故里的親戚。
早在數百年前,大麻先輩便有遠渡重洋、外出謀生的歷史。尤其是清末年間和民國時期,苦于社會動蕩和鄉里山多田少、謀生不易的現實,不少鄉人前赴后繼、相互牽帶,前往新馬泰、印尼等東南亞和美、加、澳、德等地謀生。他們都是從這個河唇街碼頭古渡口出發的。據悉,在外的族人超過三萬人,大大超過在鄉人口。離鄉背井、在外立足,絕大多數是從苦力做起,先做伙夫、當店員,或從事搬運、墾殖等等,有了些許積蓄,便開始做些小本生意,經營工、商、礦、橡膠種植等實業。不管收入高低,經濟能力強弱、大小,他們始終不能輕怠忘卻的就是家鄉親人、桑梓故園。他們節衣縮食,通過“水客”捎回家人需要的豬油、米面、布料、食糖等生活用品。條件稍好的,匯款建房屋、修祠堂,乃至建橋筑路、興學助教、敬老助貧。
大麻境內保存著眾多風格別致的特色民居。這些民居大部分建于清代和民國時期,結構嚴謹、布局合理、工藝精湛、造型雅觀,歷經百年風雨侵蝕,依然蔚為大觀。位于小麻村的敦和樓,是旅居馬來西亞何添記經商致富后回鄉所建。此樓主體為鋼筋水泥澆筑的西式洋樓造型,但樓頂卻用傳統的人字形木梁架瓦面,內部雕飾傳統吉祥圖案,恢弘而精致。怡和書室是典型的客家圍龍屋,為上世紀初周蘭階兄弟在新加坡等地經商獲利后,回到大留村所建。用土、木、磚、瓦建構的半月形建筑,前低后高,有兩堂四橫一圍龍。門坪前的風水塘及室內檐梁、門窗、額匾,均按傳統客家風俗制成,工藝精美,漾溢著書香氣息。雖然主人在房屋建成后并不常在此居住,但僑胞那份崇宗敬祖,期望耕讀傳家的心跡,歷代傳承,經年不衰。
村村都有“南風窗”、戶戶都有“海外親”的大麻,幾乎所有村道、橋梁、涼亭,所有學校、醫院、敬老院,都留下了僑胞熱心捐建的芳名。上世紀80年代,大麻最好的建筑就是學校,一時成為美談。更有僑胞在鎮村設立獎教獎學金、敬老互助金等公益慈善金。有的僑胞更是從長計議,扶助鄉親從事“三高”種養業,由此誕生了蜜柚、苦丁茶等品牌農產品。對于每個宗族家庭,記憶深處除了海外親人對祠堂、老屋的修繕外,最溫暖的,要算那經濟困難時期,從河唇街古渡口運送進來的急需生活物資和源源不斷的僑匯。零碎的生活片段,印記在心間,拼接起來還原一顆顆拳拳赤子之心。
星移斗轉,改革開放的大潮給山里人創造了豐富的發展機遇。走出山門闖世界的道路早已不再是河唇碼頭那條水路。新一代大麻人在廣州、深圳等珠三角地區闖出致富路后,依然如老一輩僑胞一樣,心系桑梓、回饋家鄉。小留村從2008年開始,便有郭氏宗親獨資為火焰前自然村的鄉親建起四幢樓房,讓近百村民告別低矮、臟亂的居所,搬進樓房。此后,其他幾個自然村由鄉賢統一出資,拆除舊房,重新規劃,建起一幢幢連體別墅和樓房,分三期實施建設,同時配套建設了道路、公園、文體休閑設施。更有鄉賢為喬遷村民統一配置家具。據悉,鄉賢為“新農村”建設捐助資金已超1.5億元。新一代鄉賢的熱心、慷慨、大愛之舉,傳為佳話,令人稱奇,甚至感動了老一輩僑胞的心。
鄉村里的民間習俗大多與祈福文化有關。古時候,這里流傳一則滿載旅客的船在大麻碼頭附近觸礁遇險后“仙母救人”的故事,當地人為紀念行善積德的“仙母”,在碼頭大榕樹旁建起法妙仙宮。每年正月二十四,約定俗成,鄉里人恭迎“仙人姑婆”巡游開展祈福活動。往往海內外鄉親會盡可能趕回來參加這個萬人空巷的狂歡“嘉年華”。當地也因勢利導,把這一天當作聯誼與招商、弘揚善德文化的“良辰吉日”。
下游高陂大型水利樞紐的興建,使韓江水面大幅提高。而今,大麻碼頭前方的水面浩渺壯闊。河唇街臨河的鋪面已貼上征用的標簽。定期往返的機動渡船依然正常連接著韓江兩岸的人流物流。水位上漲,滋養著古榕樹,壯碩的樹根已把瓷磚花壇撐破。每天走出河唇街,踏上高出街道路面的韓江堤壩觀景的人不少。日出日落,漁舟唱晚。遠處兩岸山間,隱約可見已建成的和正在建的跨江大橋。
河唇渡口終將會淡出視野。縈繞于心而可以經久不衰的,是這里的人不守舊、闖四方,反哺桑梓,樂善好施的襟懷。
這里的山巒雄峻而逶迤,水系充沛而匯集。江河千年入海,鄉愁萬里歸心。這山這水注定有情。
2021年8月31日于前海
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,沒有賬號?注冊
舉報
本版積分規則 發表回復 回帖后跳轉到最后一頁
|梅州直聘|手機版|幫助中心|申請刪帖|大埔網 ( 粵ICP備17043518號 )
GMT+8, 2025-4-2 10:52 , Processed in 0.113660 second(s), 10 queries , Gzip On, Redis On.
Powered by Discuz! X3.5
© 2001-2025 Discuz! Team.